6月12日起 新能源物流車補貼同比減少30-40%
年初發布的補貼政策所提出的標準:
根據上表,在滿足規定內補貼標準的前提下,假設40度電的車,不同時段上牌獲得的補貼款如下:
6月12日后上牌的新能源物流車將正式按照2018年版標準執行,即40kWh車,國家補貼3.3萬元,地補按國標1:05的情況下,補貼1.65萬元,國補與地補合計4.95萬元,相比2017年少3.6萬元,降幅為42%。
前16批推薦目錄將廢止 新車將陸續開售
今年以來,工信部已累計發布了6批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但6月12日后,前4批推薦目錄和2017年12批目錄將廢止,也就是說,目前實際只有第5批、第6批,合計近600款新能源物流車能享受國家補貼。當然相信此后還會陸續公布新的目錄。
從第5和第6批推薦目錄不難看出,在政策的驅動下,技術標準不斷提升,新車性能得到很大改善,續航、裝載量、充電效率等更貼合市場需求。
據了解,一方面是補貼退坡,另一方面企業投入成本增加,所以車價普遍都會有所上浮,當然浮動幅度不會超過補貼降幅,微面等小型車或漲幾千元,輕卡等較大車型可能漲1萬左右,不同車型成本投入不一,實際價格會存在差異。
價格上浮在意料之中,那企業會如何弱化補貼退坡對市場的影響,消除市場對新產品的顧慮呢?首先,不是舊車賣高價,新車性能提升,體驗感更好,整車和零部件品質和安全更有保障,如核心電池部件采用寧德時代、力神、國軒、國能等品牌,電機采用綠控、精進、方正電機、大地和等品牌,通俗來講即一分錢一分貨,會有市場存在;其次,綁定大客戶(運營商、終端用戶),共同解決資金難題,共同推進市場;最后,率先關注地補明確、路權開放的城市,如深圳、廣州、西安、海南、河南等,并逐步推向全國市場甚至拓展海外市場。從電動汽車資源網了解的情況看,企業正在試圖擺脫對政策的依賴,以親民的價格、高性價的產品和到位的服務撬動傳統車市場,做大新能源物流車市場蛋糕。
不過,在與車企人士的交談中,記者還嗅到了一絲產業發展的危機。一方面是政策調整與技術現狀、成本高企之間的矛盾;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場需求與前期推廣車輛高閑置率之間的矛盾。因此,補貼正式退出后,或還需要雙積分等類似的政策接棒,助推新能源物流車的發展,同時要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快推進建設系統的充電網絡。不過更重要的是,整個產業需理性對待新能源物流車產業機遇,謹防“虛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