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謝幕的2018年,張海亮上演了一出“丑小鴨”變“天鵝”的好戲。
在過去幾年里,造車新勢力中最早量產交付的電咖汽車,就像一只“丑小鴨”一般的存在,鮮少引人關注,看好的人也不多。

但從2018年7月31日開始,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這一天晚上,電咖汽車在北京公開了ENOVATE品牌,正式宣布進軍中高端市場,并喊出了要做“德系特斯拉”的豪言。面對造車新勢力,我早已開始把各種豪言壯語當作笑話來聽,但面對臺上一票來自于上汽大眾的高管團隊,卻又不得不生出幾分敬意:萬一他們能實現呢?
此后,驚喜一點一點展開。9月19日,電咖汽車設計副總裁Hakan Saracoglu受主辦方邀請參加倫敦設計周,公布了ENOVATE首款純電SUV官圖。一天后,這款車首次亮相于在杭州舉行的第二屆全球未來出行大會,頗有驚艷之感。
驚嘆于這車的顏值,第一電動車型總監王建軍評論道,來自保時捷的設計師Hakan Saracoglu出手不凡,這讓他想到了設計師彼得·希瑞爾盤活起亞的故事。一款車有了好的外形設計,就成功了一半。
兩個月后的11月13日,搶在廣州車展之前,電咖汽車在廣州高調舉辦ENOVATE品牌發布會,電咖汽車創始人、CEO張海亮博士公布了ENOVATE的中文名——天際,并展示了其首款產品ME7,公布了各項參數。至此,“丑小鴨”正式變身“天鵝”,電咖汽車完成了高端化轉型,此后它將以天際汽車之名行走江湖。
張海亮說,天際汽車是為探索而生的,代表了他們不斷探尋美好的初心。在當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真正高顏值,高技術含量,高智能的電動汽車太少。但中國要由汽車大國晉升為汽車強國,必須走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的路線,而天際汽車,正是為這種變革而來。
不過,已然化身“天鵝”的天際汽車,能走多遠呢?這取決于領導團隊的眼光、格局、智慧和戰略以及團隊文化和執行力。就此,我們跟張海亮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話,試圖為大家展現一個更真實的天際汽車。

進入中高端市場,是因為看中了消費升級的趨勢
第一電動:2017年你全面接手電咖汽車,現在又改名成了天際汽車。講一講你加入造車新勢力的初心吧?
張海亮:我們有一個團隊,大家的背景、理想和信念比較接近,如果我們有機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定義和生產汽車,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這當然是更能實現個人價值的。
另外,國家一直很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而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增速也很快,這給我們這樣的新進入者提供了立足的機會。
第一電動:你們想成就怎樣的事業?
張海亮:從大的環境來講,新能源汽車消費正在從低端入門級,逐漸向中高端轉型。在美國,電動車的中高端消費市場已經起來了,現在特斯拉的銷量已經超過了很多豪華品牌。這種消費升級,在全世界可能都一樣。
在中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家對電動車認識的加深,以及電動車本身技術的發展,消費升級也是必然的,電動車的中高端消費群體將快速形成。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決定從電咖原來的大眾化入門級的產品,快速切換到適應消費升級的中高端市場,這就是天際汽車主打中高端智能SUV的原因。
另外,我們的核心團隊大多在德系車企有二十多年的整車制造經驗,我們的技術、制造工藝、質量管控的能力,完全足以打造出這樣的中高端產品。

做德系特斯拉,有品有趣
第一電動:從公司層面來講,你們想要成為一個中國本土的大眾呢?還是成為特斯拉?
張海亮:我們想要做的是德系特斯拉,要把車做得有品、有趣。我個人認為,特斯拉在有趣方面做得相當不錯,它的車子是很吸引人的,里面很多界面的設置、操作都不錯,讓人有很好的駕駛體驗。但我同時也認為,特斯拉的制造水平和整個車輛的舒適度是有一些缺陷的。而我們天際汽車,一定是要把車做扎實,做出有品質感、品位感的,質量和性能水準不會低于歐洲主流市場產品的水準。
第一電動:問題是,一個新造車企業,如何一開始就有這么高的制造水準?
張海亮:這么多年來,中國的制造業有了很大的發展,人才、技術、裝備和質量管理都在提升,可以說,我們現在不會輸給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對天際汽車而言,制造本身并不是一個問題,我們會用工匠精神去打造我們的車,品質不會比歐美、日本、韓系的車差。
我們的困難在于,因為起步比較晚,需要建立消費者對天際這個品牌的信任。但前期我們并沒有做太多品牌宣傳工作,主要是希望品牌和產品一起亮相。消費者的信任依靠的是好產品,這可能需要造車新勢力一起努力,把中高端的純電動汽車市場做起來。

車聯網的驚喜,留待上海車展發布
第一電動:你們強調車要“有趣”,主要指的是智能化這方面嗎?
張海亮:我們指的是智能網聯,其實包括了智能化,這兩個方面是不分家的。因為很多智能功能,是通過網聯來實現的,而很多網聯功能也需要智能化的支撐。這兩方面結合在一起,就能讓用戶輕松地坐在車上,擺脫駕駛疲勞,能夠享受幾乎像在家一樣的自由度,包括娛樂、對外交互等等。所以,天際汽車的ME7,前面有三塊屏,后面有兩塊屏,首先在硬件上就營造了一個很好的娛樂交互環境。而且,我們的每個屏,都是認真設計過的。主要考慮的是兩方面,一是實用性,讓駕駛員和非駕駛員都能很好地觀測;二是操控上的便捷性,手觸碰屏的距離都是精心設計過的。
第一電動:在造車方面,因為你們的核心團隊主要來自很大的主機廠,外界對此應該是不會懷疑你們的能力。但在智能網絡方面,你們的團隊是怎樣的,又有怎樣的優勢?
張海亮:我們的整個團隊,主機廠來的人占2/3左右,其余1/3的人是有互聯網背景的。由于互聯網在車端的應用越來越重要,我們將來的目標是,造車人才和互聯網人才的配比是一比一。
但是,由于我們還沒有把車聯網作為一個宣傳的要點,所以這塊講得不多。按照我們的節奏,今年4月上海車展,我們會詳細跟大家介紹天際汽車在車聯網方面的優勢和特點,現在還不希望過早透露。

天際汽車是一家被用戶定義的公司
第一電動:電咖汽車改名天際汽車,以后的路怎么走?
張海亮:從公司層面來講,一般都是以最高的品牌定義一個企業的名稱,所以我們會把公司改名成天際汽車。但是,我們走的是雙品牌路線,電咖汽車我們也會繼續做,主要面向入門級市場和分時租賃市場。我們會把電咖汽車做成小車中的精品,它滿足的是大眾市場的需求,并不代表我們企業的形象和研發能力。
第一電動:這種想法,是什么時候確定的?
張海亮:在企業初創時期就確定了,我們希望成為一家被用戶定義的公司,定位會圍繞用戶需求來做。
我們認為自動駕駛將來會成為一個潮流,那么小車會有比較大的需求,承擔把人從A點運輸到B點的功能。
但另一方面,還有很多人希望把出行變成自己居家生活的延伸,希望自己的車更舒適、自由,能夠和外面有很好的交互,而我們的中高端品牌天際汽車,滿足的就是這些人的需求。
第一電動:具體來講,你們會如何被用戶定義?
張海亮:以天際第一款車型ME7的研發為例,在著手設計之前,我們花了三四個月的時間,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用戶調研。我們非常關心用戶現在乃至兩三年后,希望買的車是什么樣的,對出行選擇有怎樣的需求,然后我們以此來確定ME7的尺寸、關鍵性能等清單,最后完成產品定義。在傳統車企,大家關心的是一個車跑幾年后才能迭代,而不太關心客戶想要什么,但我們不一樣。
另外,我們還會把車做成一個能夠實時更新迭代的產品,當然這指的是軟件層面,這是互聯網特性在汽車上的體現。
我是受過互聯網教育的。我們希望一切從用戶出發,一切被用戶定義,用戶需要什么樣的汽車,我們的汽車就做成什么樣。
第一電動:說到用戶需求,因為一輛車的開發周期比較長,我們可能還需要考慮長遠一點。那么,在你看來,五年后車是什么樣的?
張海亮:隨著5G的到來和自動駕駛技術的提升,車會越來越智能,逐漸把人從駕駛的勞累中解放出來。那么,用戶把車當作生活場景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出行將不再是簡單地從A到B的移動,尤其是中高端車型,要滿足人們在車上辦公、娛樂、交互的需求,互聯網的基因需要加強。
此外,我們還比較關心新能源汽車在動力方面的技術路線。三五年以后,目前的液態三元鋰電池很可能會被固態電池取代,因為固態電池有很多很好的特性,有將來推廣的優勢。那么相應的,在外部條件還不具備的時候,我們就要開始做這樣的技術儲備了。

品牌的建立需要三到五款車,我們還剛開始起跑
第一電動:天際汽車一上來就要做中高端品牌,這在燃油車時代是不可想象的。作為新造車企業,你認為你們將會碰到什么樣的挑戰?
張海亮:我覺得購買電動車的人,可能有兩類。第一類人是因為牌照所限,不得不購買電動車,他們可能會更關注性價比,不太關注外形、性能、娛樂系統等各方面對整車的影響,一輛車貴個三五千就不買你的了。
但是,還有另外一類人,他們樂于嘗試和接受新鮮事物,喜歡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東西,比如很多工程師、基金經理和創業者等等。他們覺得車的調性,要跟自己的個性相符,車要是能夠代表未來的,代表創新的,代表挑戰的。這種人不太會關心價格貴了多少,是二十萬,還是三十萬,他們關注的是車本身的品質、性能、調性是否能真正滿足自己的需求。
所以,我們只要把車打造到極致,把它的性能、質量、娛樂系統、工藝等完全做到三四十萬價位該有的水平,一定就會有人愿意買單。我們只要打造這樣幾款車,慢慢就會樹立起一個中高端品牌的形象。
第一電動:這是一個過程。
張海亮:對。造車是一個中長跑,甚至是馬拉松,我覺得賽跑才剛剛開始。
第一電動:從2018年7月31號你們發布ENOVATE這個高端品牌算起,你覺得你們還需要多長時間才會成長起來?
張海亮:三到五年。一個品牌的建立,至少需要有三、五款產品,我們還需要一些時間。

品牌之道:為用戶提供高品質的車和高品質的服務
第一電動:現在社會上普遍認為,新造車勢力90%都會被淘汰。但每一家都信心滿滿。你們的信心來自于哪?需要邁過哪些坎?
張海亮:我們團隊對車的理解和造車經驗都是一流的,在汽車研發、制造、供應鏈管理、質量管控等各方面都沒問題。
我們的主要挑戰,還在于品牌的樹立。這其實對任何一個新品牌都一樣,被消費者認知并認可是最難的。不過,只要我們把產品做好,把銷售環節的服務做好,品牌建立也并不難。我們會為用戶提供高品質的車和高品質的服務。
第一電動:你們的“高服務”是類似于蔚來那種,還是會有一些不一樣?
張海亮:會不一樣。我們會有自己的天際中心,作為標桿展示的形象店。但我們的很多服務還是會依靠經銷商來做,因為他們對當地市場更熟悉,能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另外,借助經銷商的力量,我們也能快速擴展網絡布局。
所以,經銷商的選擇,對我們來講是很重要的。如果選錯一個經銷商,那對品牌的負面作用會非常大。好在我們之前做了二十幾年的合資品牌,跟全國的主要經銷商有較好的合作關系,而他們跟我們合作的意愿也比較強,我們會從中挑選一些優秀的合作伙伴。

五年內推八款車,我們有信心和能力
第一電動:你們的規劃很有野心,未來五年內要推出八款產品,這會不會步子有點大?
張海亮:其實不大,因為我們的效率比較高。
第一,我們的管理層和開發團隊、試制試驗團隊都在一個樓里辦公,二樓、三樓是我們的辦公區,一樓是我們造型和試制試驗中心。我們的研發團隊是和質量團隊、工藝規劃團隊、采購團隊一起辦公的,效率會很高。而且,我們決策也比較快,比如造型上,傳統模式是若干個領導一層一層地看,但我們是一起看,今天不滿意,明天就修改好,整體安排非常緊湊。我們用最快速的方法來安排研發、管理和整個流程,能大大縮短研發時間。
第二,我們的研發隊伍是比較有經驗的,生產完樣車后馬上就去做碰撞,第一次就能有五星級的結果,無論正面碰撞還是側面碰撞,全部達到要求,幾乎不用改任何東西。因為團隊經驗豐富,這能確保我們在很多事情上不用走彎路。
所以,從以上兩方面看,不是說我們有野心,而應該說我們有這樣的信心和能力。
第一電動:天際汽車的階段性目標是怎樣的?比如對ME7有個怎樣的銷量目標?
張海亮:我們不會純粹追求量,把品質和品牌做低。我一直跟團隊講,我們關注的是整個市場,不僅僅是很機械地追求多少量,為了完成這個量,降低服務或者其他標準。如果年初制定了一個目標,整個市場上半年不好的話,為了完成銷量目標,你就會對經銷商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第一電動:雖然銷量可能并不是你們目前的重要目標,但有個現實問題,每個企業都要現金流,這方面怎么解決呢?
張海亮:在初期,每個企業肯定都不會馬上盈利,要真正解決盈利問題,還是要依賴于企業本身的良性循環。而良性循環的基礎是品牌形象,它能帶來真正的溢價能力,如果靠低價走量,長遠來看對企業發展不是好事。所以,我們不會為了追求眼前一到兩年的銷量,而犧牲長遠發展的潛力。在初期,我們還是要更關注如何把產品打造好,提升服務水平。
第一電動:你們有沒有給自己定一個盈利的時間點?
張海亮:在做財務分析的時候,我們是有確定的,但這只是一個計劃,講了也沒有特別的意義。
我們紹興工廠目前規劃的產量是6萬臺,平均算下來,這個數不是太高,實現這個目標沒有什么大的問題。新能源汽車每個月5000輛的銷量是可以的。

探索天際,體現在我們企業的方方面面
第一電動:你作為天際汽車的領頭羊,給企業注入的核心價值觀是什么樣的?
張海亮:我們的核心價值觀跟品牌和產品的調性一樣,就是探索天際,這是一種勇于進取的精神。這種進取的精神,不光要體現在產品上,還要體現在我們企業的各個方面。我們鼓勵員工不斷探索,不要被原來的框框束縛住,也不要被以往職業生涯的經驗束縛住,要不斷學習新的東西,多嘗試。但我們也不能沒有原則地隨意探索,而是要把目光放到更遠,因為天際就是更遠方,比地平線還要遠,在戰略決策的大方向上去探索。
我們的企業文化中,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協同。創業公司不像已經成熟的企業,人才都是從其他企業跳槽過來的,各個企業的大咖都有,他們在原來的企業環境和氛圍下已經形成了一種做事的風格和方法,這些人聚集到一起后,如果沒有共同的價值觀和共同的方法論做事,互相之間就會有掣肘。我們強調協同,就是要讓這些優秀的人才組合在一起后,大家朝一個方向走,發揮最大的效能。我聽說有的企業分幫派,互不買賬,在老板面前大家都說好,老板不在時又互相吵,這在我們企業里是絕對不允許的。我們企業里很好的文化,就是互相理解、互相補臺、互相支持。
第一電動:這種文化是怎么建立起來的?
張海亮:一個企業要做好,首先要形成一個主流文化。在初期,我們的創始團隊構建的文化就很不錯,這是基礎。但我們的核心團隊,還是偏傳統的,需要跟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文化相結合。所以,我們倡導一種容錯的理念,有些事情不需要請示同意,你可以先做,按照正確的方法論做,即使以后有錯誤,大家也可以互相支持補臺,把它修正,這對我們來講也是可以接受的。后面加入的各種人才,都按照這種文化去做事,那么文化就自然形成了,這不是寫在紙上的,而是做出來的。

創業的壓力,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
第一電動:在過去的職業生涯中,你從上汽一個普通職員成長為最年輕的副總裁,有什么秘訣嗎?
張海亮:我大學里學的是汽車工程專業,是機械專業的一個分支。我父母大學也都是學機械的,這個專業在上海叫“萬金油”,什么行業都能去,適應范圍很廣。進入上海大眾以后,我先是在工藝規劃部,負責生產調度,一年以后又去了產品研發部門,然后在物流部門、采購部門、銷售部門都干過。這種經歷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但如果有機會的話,年輕人還是應該嘗試不同的崗位,有好處。一個崗位只要做上兩到三年,就做熟了,假如還有機會嘗試其他崗位的工作,那對整個企業管理鏈條都會很熟悉。在平時,雖然部門之間也經常會有合作,但對其他部門的工作體會不會太深,只有真的去做了,才會有真正的體會。我這些年從事了很多崗位,比較折騰,腦子經常要換頻道,剛剛熟悉了一個崗位,就又被調到新的崗位上做完全不同的工作,但這對我是非常寶貴的,積累了很多經驗。
第一電動:在上汽大眾做高管,和現在自己創業相比,有什么不一樣?
張海亮:沒創業之前,因為不了解,所以對創業有畏懼感。但真正開始創業后,發現壓力也沒有想象中那么大。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講,核心的理念還是一樣的,只不過是管理的對象和基礎不一樣。我個人覺得,不管在民營企業當高管,還是在國有企業或合資企業當高管,并沒有什么差異。但如果是創業做CEO,自己作為決策者,要把握決策流程,否則很容易搞成一言堂。所以,在管理中,一定要注意更多地發揮整個團隊的合作,而不能把流程搞亂。我在公司所做的決策,基本還是遵循現代成熟企業的管理制度的,在方法論上跟以前沒有太大的區別。
我們有緊迫感,是因為追求完美沒有止境
第一電動:都說創業是九死一生,而造車尤其困難,你有這樣的感覺嗎?
張海亮:對我們而言,造車本身并不是一個主要的問題,我們最為關鍵的挑戰是如何不斷提高效率。如果時間窗口是足夠的,可以慢慢來的話,那我們造車會很輕松。但是,因為時間緊迫,我們需要逼迫自己用最高效的方式行事,同時要走的流程還一個不能少,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們整個企業的人都非常忙碌,周末也要要開會。我也經常給自己和團隊施壓,讓大家抓緊時間,加快產品研發的速度,這不僅是為了提升效率,也是為了形成好的企業文化。
第一電動:這種緊迫感,在你們高管身上還是挺明顯的。是不是覺得窗口期快要過去了?
張海亮:如果只看中高端SUV市場,我們今年推出ME7,時間應該是正好的。我們自己的緊迫感,主要是希望不斷提升我們車子的品質,超越競爭對手和主流的OEM。你要知道,追求完美是沒有止境的。
第一電動:我之前認為你們的緊迫感是為了搶補貼退坡的窗口,其實不是這樣子的。
張海亮:對。我其實是希望沒有補貼的,因為補貼會把價格搞亂,甚至會扭曲產品定位。而且,補貼跟電池能量密度掛鉤,這也有問題。有些企業冒進,單純追求補貼而提升能量密度,沒有進行安全性的評估,這就會存在一定的隱患。所以,盡早取消補貼,或啟動雙積分交易,會更合適。
第一電動:難道補貼退坡對你們就沒有一點影響嗎?
張海亮:沒有。因為我們的規劃,都是按照沒有補貼的情況來測算的。
我們一點也不擔心今年會有更多的競爭者
第一電動:2019年是產品大年,會有很多新能源汽車推出,那么競爭態勢會是怎樣的?
張海亮:第一,在一個快速增長的市場里,競爭是好事情,因為更多產品的推出,會推動市場的發展。而一個真正的消費市場,很多時候是要靠好的產品帶動的。我記得當年上海大眾途觀推出的時候,SUV的增長率是個位數,但很快就上升到了20%、30%。為什么?因為很多廠家都開始推SUV,快速地把這個市場帶活了。你想想,假如今天中國仍然只有途觀一款SUV,那么SUV的市場是不會起來的,因為消費者是需要相互引導的。具體到今年電動車的中高端市場,無論造車新勢力還是傳統車企推出好產品,那肯定也會加大市場對這個價格區段和品質區段的電動車的需求,這是對大家都有利的好事。
第二,我們的車不比別人差,對這點我們是有信心的。而且,在戰略上,我們也沒有失誤。因為假如我們鉆入的是一個飽和的市場,即便有好產品,那也不一定能獲得成功。但我們現在進入的是一個快速增長的市場,它對每一家進入者都有機會,但機會更多會留給好的產品。所以,我們一點也不擔心今年會有更多的競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