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滴滴先后與廣汽、東風、一汽等多家車企達成協議,“如祺出行”、“東風出行”、 一汽運營的網約車服務等第三方服務商也將接入滴滴網約車開放平臺。
在具體合作方式上,此前有知情人士表示,滴滴為第三方出行服務商提供流量入口,第三方服務商為滴滴提供運力,滴滴則從第三方抽取傭金。但根據第三方出行提供的運力情況,滴滴抽取的傭金不等,每單最低抽取10%。
不過,現階段滴滴還只是在成都接入了第三方服務平臺“秒走打車”。至于在其他城市何時上線其他出行平臺,并未進行透露。
滴滴聚合模式源于洪流聯盟
業內皆知,去年4月份,滴滴聯手31家汽車產業合作伙伴共同成立洪流聯盟,提出共建汽車運營商平臺,共同建設面向未來出行用戶與車主的服務平臺。
2018年12月份,滴滴宣布升級調整組織架構時,曾提及公司內部“將成立開放平臺部,致力于探索開放平臺的模式”。
在此之后,滴滴與多家出行服務商達成平臺接入協議,包括像廣汽、東風、一汽等多家車企,此次滴滴宣布接入第三方服務平臺,也會將上述車企的“如祺出行”、 “東風出行”、 一汽運營的網約車服務等第三方服務商接入滴滴網約車開放平臺。
基于此,我們不難看出,滴滴希望通過實施網約車開放平臺計劃,廣泛與出行服務商、汽車服務商等合作伙伴全面合作,從而滿足用戶出行需求。而這,也標志著洪流聯盟的進一步落地。
滴滴的優勢
現階段,隨著新能源化、共享化、智能化的大趨勢,在出行市場上,除了像滴滴一樣傳統的出行平臺外,眾多企業紛紛跨界布局出行領域。
其中,傳統車企布局出行領域,主打B2C;美團曾想在出行市場上通過價格戰奪得一席之地,奈何時過境遷,價格戰早已不適用于當下市場環境,這也迫使其放棄在網約車領域和滴滴正面爭鋒,轉而采用高德使用的“聚合模式”。
?
但是,不管是車企,還是像美團一樣的跨界公司,不可否認的是,在網約車市場上,滴滴仍占據著絕大部分市場份額。此外,滴滴還有領先的大數據分析能力和運營管理經驗,
這也就意味著,滴滴通過網約車開放平臺,能夠為其合作伙伴提供技術平臺、供需匹配和交易策略、運營和司機服務、司乘體驗優化、營銷與品牌建設、客戶服務響應和處置體系建設等等全面行業能力支持。
那么,在滴滴加入“聚合模式”后,以美團、高德為首的采用該模式的出行平臺是否還能夠保持先發優勢,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