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共享充電樁、換裝柜的電動車悄然出現在上海街頭。
“1分錢充電4小時”與“4小時收費30元”形成鮮明對比。
上海各區正與上海電信、商湯等公司合作,利用“智慧眼”集中整治電動汽車進樓道充電,共享自行車非法停放亂象。
先在曹楊街試點共用充電樁模式,然后在社區內設置充電樁和充電柜。另外,對于快遞和外賣小哥,也推出了電力交換柜,與外賣網站合作,價格與市場價格相近,每人每月299元。一旦電池標準統一了,外賣小哥就不需要再省錢買一輛破舊的二手車了,還可以半價買一輛新的電動車,因為只需要買一個車架而不用買電池。
如今,電動汽車智能換電模式掀起了新一輪創業熱潮。上海是發源城市,除了“國家隊”中國鐵塔,哈羅小H、e換電、智租等創業企業也紛紛入駐。
比起共享經濟的新熱潮,這種模式效果更為顯著,可以緩解充電混亂的問題,降低充電的難度。
長期以來,充電成了“隱形殺手”。一旦電動車著火,它最快能在1分多鐘內奪人性命。
2020年,上海發生電動自行車火災381起,造成20人死亡,占全市火災總數的12.87%。
國家隊進入電動車共享充電領域并不是打價格戰,融入城市是他們更大的挑戰。
目前,美團、哈羅、青桔三家的數據已接入普陀區城市交通中心。在其網絡管理屏幕上,可以實時顯示在線車輛和低活動車輛。政府還將分析地鐵周邊自行車數量,加強重點區域單車管理。
這個超級大腦在市、區、街、鎮三級平臺下,對神經元傳回的信息進行有序處理。大數據中心、網格系統和公安指揮系統是連接三級平臺的神經中樞。最后一公里的交通正在成為上海的新神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