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市場上有消息稱,寧德時代及部分磷酸鐵鋰廠商下調 3 月排產計劃。
據證券時報證實該消息并不屬實。正如報道所析,寧德時代具備較強的保供能力,但減產傳聞確實也透露出行業整體的成本壓力。
寧德時代具備較強的保供能力,但減產傳聞透露出行業整體的成本壓力。過高的價格可能抑制需求,產業鏈上已經出現抵制情緒。
有業內人士透露,綜合行業觀察情況,部分廠商下調排產計劃的可能性比較大,“據我所知,以龍頭企業為代表的這些電池和材料廠商已經在謀求集體抵制了,超過50萬元/噸的碳酸鋰都不買。”

據生意社交易數據顯示,3月3日國內電池級碳酸鋰已有供應商報價51萬元/噸,相比年初上漲約67%。從1月的30萬元/噸漲至40萬元/噸用了一個月時間,而從40萬元/噸漲至50萬元/噸僅用了20天左右。
碳酸鋰漲價,對于上游企業無疑是難得的紅利期,但對于整條產業鏈而言會給中下游企業造成巨大壓力。過高的價格可能抑制需求,中下游產業鏈上已經出現抵制情緒,單靠產業鏈的某一環節很難消納全部上漲,部分終端車企已有提價趨勢,部分成本將會轉移至消費者端分攤。
據經濟日報報道稱,今年以來,包括特斯拉、比亞迪、小鵬等近20家車企陸續發布漲價公告,新車上漲幅度從千元到萬元不等,但主要集中在3000元到6000元區間。
2月底,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今年將適度加快國內鋰、鎳等資源的開發力度,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同時健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支持高效拆解、再生利用等技術攻關,不斷提高回收比率和資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