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外媒發布了2016年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Top 100 automotive suppliers)。我國僅有兩家零部件企業上榜:延鋒內飾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延鋒內飾)位列第18名、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戴卡)位列77名。
值得點贊的是,延鋒內飾成為了首次入圍全球零部件領域20強的國內企業。但稱贊之余,該榜單也給我國汽車產業敲響了警鐘。目前,我國擁有上百家自主汽車品牌及合資企業,年產量從10幾年前的百萬輛發展為3000萬輛的規模,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反觀零部件領域,其作為汽車產業鏈中相對穩定且巨大的市場,目前我國已經擁有上萬家零部件企業,但卻僅有兩家零部件企業能夠入圍全球100強,其中延鋒內飾是通過海外并購實現快速增長的,而中信戴卡通過20多年的腳踏實地,一步步成長為全球100強企業。這實際上為中國零部件企業發展開辟了兩條可供選擇的發展路線。

我國汽車業大而不強 零部件是短板
據了解,目前一輛整車的成本中,外購零部件的占比已超過一半,零部件的市場非常巨大,德國、美國、日本等汽車大國在汽車零部件市場中都占了較大的份額。在外媒零部件百強榜中,前五強中有3家都是德國企業,而日本企業所占席位和名次也在逐年攀升。
零部件產業是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按照汽車產業發展規律,一個國家的汽車產業要具有領先世界汽車產業的能力,汽車零部件產業必須適度超前發展,必須擁有一批掌握核心技術的零部件產業龍頭企業。而我國快速增長的汽車產量與汽車零部件較慢的發展速度卻形成了鮮明對比,這與我國汽車產業起步初期,重產能、重規模、輕技術的發展思路有一定關系。汽車產業發展至今,技術空心化的弊端已經無法依靠快速增長的產能來彌補。
以往,當我國整車廠在不具備技術優勢時,能夠通過較低的人工成本形成優勢,提高市場競爭力,但這一做法很難持續。其一,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依靠價格優勢形成競爭力已經變得不切實際。其二,拼價格導致了利潤率較低,而低利潤率使得企業更加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專注于研發,只能在低端產品上徘徊。其三,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是整車廠零部件自制率逐步降低,這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措施。這就代表了整車廠將越來越依賴零部件企業。其四,零部件的核心技術多掌握在外資企業手中,我國整車企業對于產品成本的控制不具備主動性。但如果選擇國內零部件企業所制造的產品,在質量和技術水平上則不一定能達到消費者的要求。
新能源汽車有重走技術空心化老路的風險
單從產能來說,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產銷量連續兩年位列全球第一。但在產能不斷擴張的背后,是關鍵零部件技術的落后和低端產能的過剩,特別是在動力電池領域,低端產能嚴重過剩,而高端產品卻供不應求。目前來看,我國仍沒有可以引領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創新技術,更多的還是處于仿制和跟蹤階段。
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來說,2020年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窗口期,隨著補貼的退坡,外資品牌逐漸滲入中國市場,當補貼完全退出時,跨國車企將會發力,屆時將會呈現出競爭異常激烈的市場。因此,未來這幾年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期。
如果零部件技術空心化的狀態不能全面扭轉,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或重走傳統燃油車技術空心化的老路。隨著補貼的退坡和跨國車企的發力,我國新能源車企將不再具備市場優勢,也無法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生存下去。
抓住新能源汽車產業新機遇
目前來看,傳統燃油車的零部件板塊已經固化,技術上也較難有重大突破。然而在電動汽車領域,電池、電控、電驅動、轉向助力、自動駕駛涉及的傳感元器件、輕量化材料等技術,都顛覆了傳統燃油車的技術框架,尚未形成技術壁壘,技術路線選擇較多,存在著巨大的創新和發展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化是未來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已被很多國家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智能化的發展需要零部件技術的支撐,例如傳感器、芯片等,不僅擴大了整個零部件的范圍,也改變了零部件的概念的范疇。此外,新能源汽車比傳統燃油車更加容易實現智能駕駛,因此,對于我國零部件產業擺脫困境,新能源汽車產業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實際上,汽車零部件的新技術突破有很高的溢價能力,能夠在前期獲得較高的收益,這應該引起我國零部件企業的高度重視。好消息是,近年來我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意義,逐漸開始走上正向自主研發的道路。目前來看,新能源汽車相關核心零部件供應商的盈利水平已較強與傳統汽車的相關供應商。
2017年2月4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2016版,其中共涉及到8項汽車零部件產品,基本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相關,包括汽車電子、新能源電機和控制系統、新能源汽車電附件、插電式混合動力專用發動機、能量回收系統、燃料電池及材料、汽車零部件再制造、3D打印。想必未來這8項業務必將吸引更多產業投資。
從汽車產業100多年的發展情況看,零部件企業在技術上的突破推動了汽車產品水平的一步步提高,例如GPS導航、安全氣囊等。未來,汽車的智能化更是離不開零部件技術的發展。因此,我國零部件企業面對新形勢,應該加大技術創新和研發力度,不僅要保持與整車技術的同步發展,還必須要有超前的技術準備。
來源: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